近日,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马海涛教授主编的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2014”——《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:回顾与展望》喜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该研究报告2014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。
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交汇点。1992年着手设计、1993年准备、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奠基性的改革。
经过分税制20年改革,我国财政“两个比重”基本稳定,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,地方政府财政理财和财政改革的积极性显著提高,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。改革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、抑制通货膨胀、平抑经济波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底审议通过的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。同时,明确2020年要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。但是,分税制改革20年的实践证明,受制于客观条件,分税制改革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亟需解决。其中,最根本的问题在于,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存在不匹配、不清晰、不合理和不规范等方面。
《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:回顾与展望》2014年6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。本书在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分税制改革基本历程和取得成就的基础上,对分税制改革后凸显的新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,并提出了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的措施建议。本书旨在总结我国分税制改革20年来的实施经验,并对我国社会发展、尤其是财政体制运行状况的影响和效应进行评价。本书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取得的成绩,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。本书一方面回答各方面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种种质疑,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客观评价,紧密结合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,提出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。
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“中国税制改革风险问题研究”(项目编号:11JJD790037)的阶段性成果,同时获得了中财-鹏元财政投融资研究所、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。
“道非道,非常道”,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。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里程碑,其复杂程度远超今人的遥想。以今度古、甚至以今非古,其缪大焉。很过分税制改革的亲历者都感言,鉴于改革的复杂性,当代人一旦故去,后人恐很难还原当年改革的原貌。“桓公读书于堂上,轮扁斫轮于堂下”。该报告无意加入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功过是非的论战,只是试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,向过去、现在以及未来披荆斩棘的改革家们致敬。
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,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可以作为一道分界线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1978-1994年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后,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放权让利和全面承包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。但与此同时,财政,尤其是中央财政却愈益窘迫,财政“两个比重”急剧下降,财政难以平衡而陷入“打补丁”和中央财政需向地方借款弥补资金缺口的尴尬境地。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至今。以“统一税制”为总基调的税制改革和以“事权和财权相结合”为指导原则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,增强了财政总体实力和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,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。可以说,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起点,此后全面营改增试点改革等重大改革很多都吸取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,并将不断开创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新局面。
近年来,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坚持围绕财税重大理论问题出版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”、“中国税收发展报告”和“中国税务教育发展报告”等系列研究成果。在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”系列中,学院组织出版了《中国税收风险研究报告》(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2011”,马海涛主编)、《财政透明度提升的环境基础研究报告》(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2012”,李燕主编)、《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路——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规划》(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2015,马海涛主编”)等。近期,财税学院还将陆续发布《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》(“中国财税研究报告2016”)、《全面营改增试点:大变局、大格局》(“中国税收发展报告2016”)和《中国税务教育发展报告(2015-2016)》。